五大设计领域的应用实践——观物-取象-制器-载道
阅读:13 理论研究
”观物“源于《周易》对天地万象的直觉把握,”取象“暗合道家”大道至简“的抽象法则,”制器“呼应墨家”巧者述之守之“的技术理性,”载道“则归于儒家”器以藏礼“的价值指向。这一过程既非线性递进,也非机械切割,而是”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“(程颐语)的共生关系——观察中渗透抽象思维,造物时暗藏天道追问,最终实现从”格物致知“到”物我合一“的境界跃迁。
“观物-取象-制器-载道”不仅是操作流程,更是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具象化表达:
观物:以”无我“之境体察万物运行法则(道法自然);
取象:以”意象“思维提炼本质规律(得意忘象);
制器:以”工巧“之术实现物我共鸣(技近乎道);
载道:以”器用“为载体传递宇宙精神(道器不二)。此四者构成从”格物致知“到”物我合一“的完整闭环。
五大设计领域的应用实践,以下分述各领域实践要义:
室内设计师:空间叙事与生命体验的编织者
观物——解构空间的「肉身与灵魂」
观察对象:居住者身体尺度(如坐卧高度)、行为轨迹(厨房操作流线)、情感需求(独处与社交的矛盾)
深层洞察:通过跟踪记录家庭成员的昼夜节律,发现现代人「洞穴需求」(私密安全感)与「广场渴望」(社交展示欲)的并存。
观察自然光影的游移轨迹,记录空气流动与人体尺度的微妙关系(如《园冶》所述「借景」原理);
体察居住者的生活仪式:晨起推窗的视线落点、深夜阅读的灯光温度,将行为模式转化为空间语法。
哲学内核:庄子「吾丧我」式的观察,消解主观预设,让空间需求自然显现。
取象——凝练空间的「意象符号」
符号转化:将观察所得转化为「光的呼吸」(渐变色温灯光系统)、「墙的褶皱」(可开合隔断)等空间语言。
哲学隐喻:借用《园冶》中「隔则深,畅则浅」的虚实观,用屏风演绎「藏」与「露」的辩证关系。
将观察所得抽象为「光的容器」「呼吸的界面」等概念模型;
用宋画「留白」思维处理虚实关系,以太极图式平衡动静分区。
案例:安藤忠雄「光之教堂」将十字架符号解构为纯粹的光线切割。
制器——锻造空间的「情感容器」
器物创造:研发模块化组合家具,如可升降茶几(适应茶道/办公场景切换)。
技术突破:运用 BIM 技术模拟自然光在曲面墙体上的漫反射路径。
通过墙体转折引导身体动线,利用材质触觉唤醒记忆(如夯土墙的乡愁温度);
明代家具「一木连做」工艺启示:以最少结构实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。
技术哲学:遵循《考工记》「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」的造物法则。
载道——抵达空间的「神性维度」
终极追问:通过「留白墙面」引导居住者重拾凝视的习惯,对抗碎片化信息焦虑。
文化基因:在玄关设置「砚形换鞋凳」,使日常动作成为唤醒集体记忆的仪式。
禅宗「枯山水」式的极简空间,以空寂之境反照内心;
苏州园林「移步换景」布局,隐喻「人生如游园」的生命哲学。
终极追问:空间是囚禁肉身的牢笼,还是安顿灵魂的庙宇?
范例:王澍在杭州某私宅设计中,通过观察主人读经时手指抚触纸张的力度,将书墙设计为可推拉的「经卷装置」,开合之间完成从书房到禅修空间的转换。
建筑设计师:天地秩序的转译者,栖居美学的三重超越。
观物——阅读大地的「地质史诗」
观察对象:场地季风走向(捕捉穿堂风路径)、地质肌理(岩层断裂带走向)、社群记忆(老街坊晾晒衣被的立体网络)。
时空维度:记录冬至日影在废墟墙面的移动轨迹,寻找建筑轴线与黄道夹角的内在关联。
研究山形水势的力场关系(如福建土楼顺应等高线的环状生长);
记录季风与太阳轨迹,建立建筑与能量的对话系统(哈桑·法赛的被动式设计)。
深层逻辑:《周易》「仰观俯察」方法论在当代的转译。
取象——捕捉文明的「原型密码」
抽象模型:用参数化软件将晨雾流动形态转化为建筑表皮开孔率梯度。
文化符号:将《考工记》「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」提炼为可持续建筑四要素。
从仰韶文化半穴居到客家围屋,提炼「庇护所」的集体无意识符号;
用参数化设计转译自然分形规律(如扎哈·哈迪德对河床侵蚀纹样的数字化重构)。
文化哲学:荣格「集体潜意识」与《营造法式》的范式对话。
制器——铸造文明的「物质纪念碑」
技术创新:开发「呼吸砖」(多孔陶板自动调节室内湿度)
空间实验:在社区中心植入「螺旋坡道」,重构传统街巷「偶遇-驻足-闲聊」的行为剧本。
浙江楠溪江古村的石砌工艺,实现「暴雨三日而不涝」的地表水系统;
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流动空间,用悬挑结构解放重力束缚。
技术伦理:反思柯布西耶「住宅是居住的机器」论,重寻「建筑作为生命体」的东方智慧。
载道——书写建筑的「存在之诗」
精神觉醒:通过混凝土裂缝中生长野草的「共生构造」,追问建筑生命周期的终极意义。
宇宙观照:让天文台穹顶开孔率对应二十八星宿分布,使观星行为成为建筑空间的终极功能。
终极命题:建筑是征服自然的宣言,还是向天地致敬的仪式?
- 隈研吾「负建筑」理念:让建筑消隐于环境,成就老子「大制不割」之境;
- 王澍「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」的实践,在瓦片墙中复活《诗经》的营造记忆。
- 范例:巴瓦(Geoffrey Bawa)在斯里兰卡灯塔酒店设计中,通过观察渔民拖网上岸的弧线轨迹,将建筑轮廓转化为对抗海风的有机形态。
景观规划师:自然诗学的重构者。
观物——聆听土地的「记忆低语」
生态观察:追踪候鸟在城市上空的热气流迁徙路径,记录苔藓在阴角墙面的殖民进程。
人文凝视:用延时摄影记录广场舞人群自组织形成的拓扑图形。
解析土壤剖面中的文化沉积层(如圆明园遗址的瓷片与夯土对话);
观察候鸟迁徙路径,将生态廊道转化为空间叙事线索。
认知革命:超越人类中心主义,建立「草木有本心」的观察视角。
取象——编织自然的「语法体系」
形态提炼:将暴雨后地面水流痕迹转化为旱溪景观的肌理纹样。
符号转译:用《山海经》异兽图谱重构城市雕塑的在地性表达。
用《山海经》神话思维重构地形符号(仙山、灵沼、神木);
将季相变化抽象为色彩矩阵,建立植物群落的视觉语法。
案例:彼得·沃克极简主义景观中的「月相」光影装置。
制器——修复生态的「生命网络」
技术介入:开发「智慧树池」,通过根系传感器动态调节灌溉系统。
空间营造:在工业遗址植入「锈铁花园」,利用氧化反应生成随时间变色的景观表皮。
都江堰「深淘滩低作堰」原理在雨水花园中的应用;
荷兰浮岛公园通过地形塑造重建潮间带生态系统。
技术哲学:从「改造自然」转向「引导自然自愈」。
载道——书写大地的「启示录」
生态启蒙:设计「昆虫旅馆」引导儿童观察传粉过程,重建都市生物链认知。
哲思载体:用镜面水池倒映高压电线塔,制造工业化与自然力的视觉辩证法。
中国山水画「可居可游」理念在当代社区的转世重生。
美国风暴国王艺术中心让雕塑与森林共演「天地有大美」。
终极价值:景观是人类的造物场,还是万物共生的祭坛?
范例:彼得·拉茨(PeterLatz)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,将废弃高炉冷却池改造为睡莲生态系统,铁锈水沉淀后呈现的矿物质成为植物特殊养分。
餐饮品牌策划师:味觉人类学的实践者,味觉哲思的立体呈现
观物——观物:解码食物的「文化基因」
田野调查:记录老茶客捏壶盖的特定角度,分析夜市摊主吆喝声的方言韵律。
追溯小麦从两河平原到关中盆地的驯化史,寻找面粉筋度的文明密码;
记录市井食摊的方言吆喝声,捕捉未被规训的饮食人类学样本。
田野方法:李济考古学精神在当代商业场景的活化。
感官测绘:绘制不同地域食客的辣味耐受曲线与情感记忆关联图谱。
取象——凝练味觉的「超验符号」
符号萃取:将「柴火灶膛火星迸溅」抽象为品牌主视觉的渐变色阶。
符号炼金术:从「外婆家的灶台」到「分子料理试管」的意象转换。
叙事编码:用「外婆的围裙褶皱」作为空间导视系统的拓扑原型。
将川菜「麻辣」解构为「痛感与快感的辩证法」;
用《随园食单》的「戒耳餐」思想对抗网红餐饮的视觉异化。
制器——锻造餐饮的「五感剧场」
产品革命:研发「可食用餐具」(糯米制汤匙随温度融化改变汤品浓度)。
景德镇陶泥餐具的粗糙触感强化食物温度记忆;
用《东京梦华录》市肆记载复原宋代「签语点心」交互体验。
场景哲学:拒绝「拍照优先」的空间暴力,重建「专心吃饭」的仪式场域。
场景营造:在包厢顶部悬挂发酵陶罐,通过菌群呼吸声增强用餐仪式感。
载道——抵达饮食的「终极关怀」
文化反哺:通过「一粒稻米的生命剧场」主题宴,再现精耕细作背后的土地伦理。
日本怀石料理「旬物」理念中的禅宗时空观;
新荣记「家烧」技法背后「妈妈的味道」伦理学。
灵魂拷问:餐饮是资本流水的管道,还是文明传承的血脉?
精神共鸣:用「消失的菜单」迫使食客通过嗅觉盲点菜品,重拾对食物的敬畏之心
范例:日本「八云茶寮」通过观察茶道中器物摆放的「间」(MA)美学,将怀石料理上菜节奏设计为「空白-涌现-消退」的时间诗学。
产品设计师:物性哲思的探索者
观物——触摸物质的「灵性维度」
身体考古:测量不同文化群体握持器物的肌肉记忆(如东方人捧碗与西方人端盘的发力差异)。
痕迹研究:收集十年以上老物件的使用包浆,反推最优人机交互曲面。
研究紫砂矿料陈腐过程中分子结构的诗意变迁;
观察老年群体抓握动作的力学曲线,重构产品人机关系。
认知突破:超越「用户画像」数据陷阱,回归庄子「物物而不物于物」的观察境界。
取象——提炼功能的「元语言」
形态凝练:将宋代汝窑「雨过天青」釉色裂纹转化为手机背壳防滑纹理。
结构隐喻:用「鲁班锁」原理设计模块化家具接口系统。
将榫卯结构的「张拉整体」原理转化为模块化家具设计范式;
用《长物志》「尚用即美」思想解构过度设计。
案例:深泽直人「无意识设计」对日常行为的符号提纯。
制器——成就器物的「生命自觉」
材料革命:开发「木纹记忆合金」,使桌椅能随季节温湿度自主微调形态。
交互创新:在台灯中加入「书写阻力反馈」,模仿毛笔宣纸的触感体验。
遵循《天工开物》「巧生以待」理念,让材料特性主导成型工艺;
用芬兰玻璃大师 Iittala 的「湖泊系列」实现功能与诗性的共振。
技术反思:警惕 3D 打印导致的「形态失重」,重寻手作的温度逻辑。
载道——叩问造物的「存在意义」
物我观照:通过必须双手捧持的水杯设计,对抗现代人单手进食的异化状态。
终极命题:工业文明是否正在杀死「物之灵魂」?
终极追问:在充电宝表面蚀刻电量消耗刻度,具象化呈现能源的时间性本质。
明式家具「素工」美学中的程朱理学精神;
苹果产品「至简」哲学与道家「损之又损」的跨时空对话。
范例:深泽直人「±0」加湿器,通过观察水沸腾时的气泡上升轨迹,将机械结构外显为具有生命感的呼吸装置。
思维模式的现代转译
五大领域共同揭示:
- 观物的革命性:无人机测绘、生物传感等新技术,正将「仰观俯察」扩展到量子尺度与元宇宙维度。
- 取象的悖论:参数化工具的「超抽象能力」,要求设计师更警惕符号系统对真实世界的暴力简化。
- 制器的伦理:当 3D 打印能复制任何器物时,「为什么要造」比「如何造」更具哲学紧迫性。
- 载道的困境:在算法推荐主导的消费主义浪潮中,如何让器物继续担当「天地心」的守护者。
这种思维模式不是复古怀旧,而是要求当代设计者以「古典之心」驾驭「未来之器」,在技术狂飙中保持对人性本质的清醒认知——恰如张载所言:「圣人尽性,不以见闻梏其心,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」。
结语:道术合一的设计觉醒。
在工具理性肆虐的当下,重拾「观物-取象-制器-载道」的完整链条,实则是:
- 对《考工记》「知者创物,巧者述之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;
- 对海德格尔「诗意的栖居」命题的东方回应;
- 在算法霸权时代重建「心手相应」的造物伦理。各领域设计者皆需在此框架中寻找自己的「悟道之旅」——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叩问存在本质的哲学实践。
文章标题:五大设计领域的应用实践——观物-取象-制器-载道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wusetu.art/Theoretical-research/wdsjlydyysj-gw--qx--zq--zd.html
本站文章均为原创,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